战国后期,秦王嬴政一心想统一中原,不断向各国进攻。
燕国太子丹原来留在秦国当人质,偷偷地逃回燕国。
他一心要替燕国报仇。但他既不操练兵马,也不打算联络诸侯共同抗秦,却把燕国的命运寄托在刺客身上。他把家产全拿出来,找寻能刺秦王政的人。
后来,太子丹物色到了一个很有本领的勇士,名叫荆轲。他把荆轲收在门下当上宾,把自己的车马给荆轲坐,自己的饭食、衣服让荆轲一起享用。荆轲当然很感激太子丹。所谓知遇之恩莫过如此。
公元前230年,秦国灭了韩国.
公元前228年,秦灭赵。
然后秦军向北挺进,逼近燕国。
燕太子丹十分焦急,就去找荆轲。太子丹说,要是有壮士能替我把秦王杀了,燕国就安全了。
荆轲说,我去!但是,我想要带两样东西献给秦王,秦国才不会怀疑我。一是燕国督亢的地图,另一个是秦国降将樊于期的人头。
樊于期自从投奔到燕国,太子对他如贵宾。此人也不是孬种,听说荆轲要借他的人头,二话没说,抽出佩剑,“咔擦”,就把自己的人头割下。
荆轲的剑术并不出众。
于是,太子丹又为他配备了一个助手:燕国剑术冠军秦舞阳。
公元前227年,易水岸边上演了一幕极其悲壮的离别场面:“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太子丹忍不住泪水横流,滔滔不绝如易水奔涌。
荆轲喝下一杯酒,“啪”地摔碎了杯子。拉起秦舞阳跳上车,头也不回地走了。
秦王在咸阳宫接见荆轲和秦舞阳。
秦国朝堂肃穆,秦王目光如炬。
朝见仪式开始。荆轲捧着装了樊于期头颅的盒子,秦舞阳捧着督亢的地图,一步步走上秦国朝堂的台阶。
意想不到的事情突如其来:秦舞阳一见秦国朝堂那副威严样子,不由得害怕得哆嗦起来。
“粗鄙短视的乡巴佬,没见过世面的东西!”
荆轲知道仰仗秦舞阳刺杀秦王已经没戏了。于是对着秦舞阳呵斥一声。随手打开盒子,樊于期头颅从盒子里滚出来。荆轲将盒子置于一边,然后从容不迫地从秦舞阳手中拿过卷成一卷的督亢地图竹简。
秦王怒视着地上的人头,大骂道,“叛国者樊于期,死有余辜也!今后有类樊于期者,皆如是!”
秦王政喝令荆轲献上地图。
荆轲缓步上前,跪坐到秦王面前的几案前,将放置在几案上包裹着的竹简慢慢打开。
图穷匕首见!
秦王政一见,惊得跳了起来。
荆轲连忙抓起匕首,左手拉住秦王政的袖子,右手把匕首直刺向秦王胸口。
奈何,荆轲毕竟剑术不够。秦王避开匕首。
此时,一个并没有在史书上留下名字的御医帮了秦王大忙。他拿起手里的药袋对准荆轲砸了过去。
荆轲分神了。
就在这一眨眼的工夫,秦王政得以从身上抽出佩剑。一剑刺中荆轲要害。
荆轲死了。
我个人认为,荆轲留给历史的价值或思考有如下几点:
1,《易水送别》慷慨悲壮,成为视死如归的壮士精神,这是一种永不褪色的中华文明。
2,荆轲意志刚强如铁,可惜剑术有欠缺;秦舞阳剑术一流,可惜骨子里是个怂包。所以,要想成为一个强大的人,必须精神、体质全面发展。毛主席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倡议永不过时。
3,假设荆轲刺杀成功,燕国还是避免不了覆亡的命运。彼时,秦的强大不仅仅是嬴政的强大,根本上是秦国的强大。没有嬴政,会有另一个秦始皇。
历史对荆轲的评价褒贬不一,相对来说,更多的人比较赞成前一种观点,荆轲是一位具有勇气和智谋的英雄形象。
荆轲人物评价
荆轲是个“刺客”,这一点很重要。刺客的身份是“客”,比较高贵一点,属于士大夫阶层的一种,有政治立场和抱负,有独立人格和社会地位。作为刺客,他负责整个刺杀活动的策划,包括准备、执行和善后。荆轲刺秦王之前准备了好几年,等待各种机会,包括樊于期的人头、助手的挑选、匕首的淬毒等。这是个系统工程,需要高智商、大局观和决策能力。
针对刺秦王事件分析荆轲
首先,为了接近秦王,他事先准备了樊於期的首级及燕国督亢的地图。当太子丹不忍心杀樊於期时,他巧妙地背着太子,劝樊於期自刎。这种先斩后奏的方法大概算得上一种计谋吧。
其次,他准备了天下最锋利的匕首,并“用药以淬之”,他还找了个副手——秦武阳,似乎那时候他就明白“人多力量大”的道理。如果秦武阳再胆大一些,他们的计划可能就成功了。
再次,到了秦国后,他并没有直接去见秦王,而是重金买通了秦王的宠臣蒙嘉,请蒙嘉在秦王面前说几句好话。这样就为他们顺利接近秦王,实施计划铺平了道路。
最后,当秦武阳见了秦王害怕得发抖,秦国的大臣们都很奇怪,计划眼看就要暴露时,他却镇定自若,对秦王说“秦武阳是北方蛮夷之人,从未见过天子,所以很害怕”,巧妙地化解了危机。可见他还很随机应变,具有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