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大部分人知道秦国的长公子赢虔,都是从《大秦帝国》这部小说中了解到的,那么我们就先从小说的内容来说,秦献公为什么没有传位给赢虔,而选择了弟弟嬴渠梁呢。
秦献公的长子赢虔,是秦国著名的猛将,任秦国上将军之职。但是也是武人脾气,性格如霹雳烈火,但内心却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如弟弟嬴渠梁。
而次子嬴渠梁,相比于大哥赢虔有两个优势,一方面是献公正妻所生的嫡子。另一方面他性格沉稳,文武兼备,善于动脑子,在少梁之战中,就是他抓住魏军分兵的战机,生擒了魏国的老丞相公叔痤。
同时,在秦国国内,虽然秦献公赢师隰没有立太子,但是在两位公子中,基本都认为嬴渠梁是继承人。
赢虔在秦军中,隐隐有统帅的形象,但是文武百官之中,嬴渠梁的威望要更高一点,赢虔也很服气自己的弟弟,经常维护他的权威。
秦献公在临终前,交代嬴渠梁的三件事,说明了他为什么要选择仲公子嬴渠梁作为太子,继承国君之位。
第一是不要急于复仇,他认为经过自己二十多年的征战,秦国已经打光了,成为一个烂摊子了。秦国接下来必须要富国强兵,这一重任唯有嬴渠梁可以承担,长子赢虔不是这块料。
第二是要善待臣下,秦献公担心老大脾气暴躁,万一臣子得罪了赢虔,他脾气上来了,非把人砍了不行。
第三就是要兄弟齐心,赢师隰担心未来兄弟二人因为利益产生争执。其实在这方面老爷子看得还挺准的,嬴渠梁性格包容,以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
赢虔看似内明,其实小心思不少,因为与商鞅的私仇,在自己的府邸蛰伏了八年,最后联合老世族,诬告商鞅谋反,车裂商鞅,险些被老世族利用,破坏了变法的成果。
秦献公一方面是为了秦国的未来,唯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把秦国带出深渊,这个必须要仲公子嬴渠梁来实现。另一方面对两个儿子的性格有准确的认识,所以将国君之位传给嬴渠梁。
正史中,公子虔为什么没有获得君位呢?
首先,秦献公要确立自己君位的合法权,必须要维护传统的宗法继承制
公元前415年,秦灵公赢肃去世,本该继承国君之位的赢师隰,被他的叔祖父赢悼子抢了君位,年仅十岁的赢师隰开始长达二十九年的流亡生涯。
公元前385年,赢师隰联合秦国庶长返回秦国,重新夺得秦国国君之位。他能够顺利复位,一方面靠的是他提出实行新政,带领秦国走出贫弱的局面。
更重要的是,依靠是他曾经是秦君之位最合法的继承人,他被叔祖抢夺君位,获得秦国贵族的同情和支持,所以大家愿意配合他夺回国君之位。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遭遇,他不愿意看到秦国再陷入争夺国君之位的混乱中,所以他必须要维护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这是为自己的君位背书,更是保护合法的继承制度,确保未来的安定。
其次,公子虔是否为长子,不得而知,小说可不是真正的历史
史书中记载,秦献公有两个儿子,嬴渠梁和赢虔,《奉氏族谱》中记载,秦献公生二子,长子嬴渠梁,次子赢季昌。
史记中并没有赢虔的单独传记和生平介绍,仅在《商君列传》中有只言片语地提到。
所以,依靠这些内容,是不足以说明赢虔就是秦献公的长子,甚至其是否为献公的儿子都存在疑问。
最后,赢虔的才能,应该是极为平庸的
《大秦帝国》中将他描述成为秦军的统帅式的人物,但是在正史中,也只有他的两段记载,一次是嬴驷违法,作为太子老师的赢虔被处罚。
第二次是,秦国迁都咸阳后,推行第二次变法,赢虔再度犯法,被施行了劓刑。然后他闭门谢客,八年没有出门,孝公去世后,跳出来诬告商鞅。
正史中看不到他任何展示自己才能的表现,净看到违法乱纪的行为了。那会不会是他有功绩也没有记载呢,那可能性不太大。
参见秦孝公的两个儿子樗里疾和嬴华,他们随军参战,或者领兵作战的记录都有所记载,功绩突出的单独列传,参与较少的出现在别人的列传中。
反观赢虔,仅仅出现在商鞅的列传中,在献公、孝公时期的战争中,并没有出现他的身影,恐怕他是真的没有什么才能,没啥机会参与吧。
秦国36位国君、姓名及在位时间:
秦非子:恶来五世孙,前900年-前858年在位40余年,秦国第一代国君,因善于养马,得到了周孝王的赏识,被封在秦地。
秦侯:秦非子之子,前857年-前848年
秦公伯:秦侯子前847年-前845年。
秦仲:名赢仲,秦公伯子,前845年-前822年。
秦庄公:名嬴也,秦仲长子,前821年-前778年。
秦襄公:名嬴开秦庄公子前777年-前766年。
秦文公:名秦襄公子前765年-前716年。
秦(诤)静公:名秦文公子,文公四十八年(前718),太子即竫公去世,赐谥号为竫公。
秦宪(宁)公:名嬴立,秦静公子,前715年-前704年。
秦出子:秦宪公子,前703年-前698年。
秦武公;秦宪公长子,前697年-前678年。
秦德公;秦宪公子,秦武公弟前677年-前676年。
秦宣公;秦德公长子,前675年-前664年。
秦成公;秦德公子、秦宣公弟,前663年-前660年。
秦穆公;名嬴任好,秦德公少子、秦成公弟,前659年-前621年,秦穆公是秦国大有作为的君主,他继位之后,重用百里奚、蹇叔等贤臣,又积极与晋国多次联姻,后世称之为'秦晋之好,后来因为东出受阻,于是向西发展,灭掉西戎12国,称霸西戎,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秦康公;名嬴罃(英),秦穆公子,前620年-前609年。
秦共公;名嬴和,秦康公子,前608年-前604年。
秦桓公;名嬴荣,秦共公子,前603年-前577年。
秦景公;嬴石,秦桓公子,前576年-前537年。
秦哀公;秦景公子,前536-前501年。
秦夷公;秦哀公子,他未曾成为秦国的正式君主。
秦惠公;秦夷公子,前500年-前491年。
秦悼公;秦惠公子,前490年-前477年。
秦厉共公;名赢利,秦悼公子,前476年-前443年。
秦躁公;秦厉公子,前442年-前429年。
秦怀公;秦厉公子、秦躁公弟,前428年-前425年。
秦灵公;名嬴肃,秦怀公孙、秦昭太子之子,前424年-前415年。
秦简公;名嬴悼子,秦灵公子,前414年-前400年。
秦惠公;秦简公子,前399年-前387年。
秦出公;名嬴出子,秦惠公子,前386年-前385年。
秦献公;名嬴师隰,秦灵公子,前384年-前362年。
秦孝公;名嬴渠梁,前361年-前338年,秦孝公是秦献公的儿子,继位之后,重用商鞅,先后在国内两次推行变法,奖励耕战,后又迁都咸阳,建立县制行政,加强中央集权,国力日盛,打败当时的强国魏国,收复河西失地,为日后秦国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秦惠文王;名嬴驷,秦孝公子,前337年-前311年,他是秦国历史上第一位称”秦王“的君主,在位期间继续推行商鞅之法,重创北方的义渠,尽收巴蜀之地,施行连横政策,多次击败东方诸国的合纵,是秦国崛起中承上启下的君主。
秦武王;名嬴荡,秦惠王子,前310年-前307年,喜好比武,后因举鼎而死,在位仅三年,所以作为不大。
秦昭襄王;名嬴稷(则),秦惠王子、秦武王弟,前306年-前251年,重用范雎、白起,施行”远交近攻“战略,获得大片领土,灭亡东周,击败周围强国,长平之战后击败赵国,之后六国再无实力与秦国对抗,秦统一天下成定局。
秦孝文王;名嬴柱,秦昭王子,前250年-前250年,在位仅1年,无大作为。
秦庄襄王;名嬴异人,秦孝文王子,前249年-前247年,在位3年,无大作为。
秦始皇;名嬴政,秦庄襄王子,前246年-前222年,自创“皇帝”称号,在位期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天下,在中央施行三公九卿,地方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度量衡、车轨等,南征百越,北击匈奴,修长城、灵渠等,被称为“千古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