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下公立医院运营管理系统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内部控制下公立医院运营管理系统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按照“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要求,规范业务流程、提高数据质量、为领导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支持。以下是达达文档网分享的内容,欢迎阅读与借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xx年财政部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指导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规范内部控制。xx年《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以信息系统为支撑,突出规范重点领域、关键岗位的经济和业务活动运行流程、制约措施,逐步将控制对象从经济活动层面拓展到全部业务活动和内部权力运行。xx年《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管理办法》出台,明确公立医院的内部控制是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及相关业务活动的运营风险进行有效防范和管控的一系列方法和手段的总称”。
新医改以来,公立医院按照“权责清晰、管理科学、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要求,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并在内部控制规范框架内开展了以医院资源管理信息化(Hospital Resource Planning,HRP)为主体的运营管理系统建设。随着新医改的全面推开及巩固深化,公立医院外部合法合规、内部提质增效的压力增加,运营管理系统建设以完善模块功能、对接其他系统、提供多维度数据为主,服务于外部监管及内部精细化管理需求,促进医院发展方式、管理模式、投资方向的转变,实现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的提升。
1 内部控制下公立医院运营管理系统建设的目的及思路
内部控制下公立医院运营管理系统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按照“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要求,规范业务流程、提高数据质量、为领导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支持。建设思路是: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单化,表单信息化。即在梳理规章制度及工作流程并提出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的制度或流程缺陷基础上,完善制度建设、流程梳理再造,在运营管理系统建设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医院特色的管理理念、方式方法与内部控制规范中的建设实施原则、控制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完善和提高预算业务、收支业务、采购业务、资产业务、基本建设业务、合同业务、医疗业务(含互联网医疗、科研业务等管理水平,提升医疗质量和管理效率,为医院转变发展方式、管理模式和投资方向提供有力支撑。
2 公立医院运营管理系统建设中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
新医改以来,随着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和落地,公立医院的生存环境发生较大改变,原有的粗放式管理已不合时宜,对各项活动的合法合规性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公立医院运营管理系统建设要结合外部政策要求和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以梳理内部运营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为起点,总结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的缺陷及风险点,提出内部控制制度的更新完善、工作流程的调整再造、信息系统的改造升级等举措建议。
以xx医院为例,在HRP系统建设前,开展的内部控制工作以内部控制评价为主,针对医院组织架构、运行机制、人事管理等单位层面和预算、收支、政采、资产、合同、存货等业务层面的运营情况,开展访谈、查阅资料、穿行测试等,查找缺陷及风险点,结果发现:(1)从单位层面来看,内部控制薄弱、执行力不足,没有把国家政策、监管要求与内部控制、管理提升有机结合起来,缺乏内部控制岗位专职人员,未定期针对重要部门的内部控制工作进行分析评价;(2)从预算管理来看,预算编制、审批、调整、执行、分析等流程的信息化程度较低,未实现全流程全方位预算管控;(3)从财务收支来看,预交金及退费制度缺失,监管力度较弱;医疗服务价格及耗材准入审批流程简单,缺少复核;(4)从采购业务来看,采购流程(如采购计划审批、采购目录维护等)规范性不够,采购过程相关文件未合理存档;(5)从资产管理来看,部分资产管理制度缺失,资产台账信息维护不全,未实现资产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管理;(6)从合同管理来看,相关制度和机制不完备,合同管理层级划分不完善,缺少统一归口管理部门,合同示范文本未实行全面管控;(7)从存货管理来看,验收入库、退库、领用、盘点环节存在漏洞,账实相符的准确性不高;(8)从资金、对外投资、财务报告管理来看,存在制度待完备、事项待明确、流程待规范等问题。
基于上述内部控制评价中揭示的问题,医院运营管理系统建设应利用信息技术推动工作流程的规范化,促使预算、资产、收支、成本、绩效等管理工作一体化,提高资产的安全效益性、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性、院内资源配置和使用的合理性,实现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提高。
3 内部控制下公立医院运营管理系统建设的实施步骤
3.1统一基础信息,规范院内现有系统
院内业务系统(如HIS、PACS、LIS系统)与管理系统(如科研系统、物资管理系统)由于建设厂家不同、升级改造周期不同等原因,存在科室名称、物资名称、人员编码等基础信息不一致现象,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和数据质量。基于内部控制的HRP系统建设只有在统一部门档案、人员档案、供应商档案、客户档案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各流程的全面规范,进而提高管理效益。因此,运营管理系统建设的第一步就是统一院内现有系统的基础档案,实现全院各系统数据口径统一,为数据科学准确、互联互通扫清障碍。
3.2抓住工作重点,有计划分阶段推进
3.2.1运营管理系统建设初期
在运营管理系统建设初期,以HRP系统建设、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及经济活动合法合规为主,建设目的是实现财务核算、预算管理、物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管理等模块功能整合建设,并实现与院内业务系统、管理系统的数据联通。通过HRP建设整合,固化原有预算、核算、成本、资产、绩效等方面的工作流程,同时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尤其是内部控制规范,对存在重大内部控制缺陷的业务及时进行整改。对制度缺位或尚需调整完善的(如预算管理制度、退费管理制度、采购管理制度等),提请责任部门根据国家及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尽快拟定或更新制度;对管控措施缺位或尚需调整改进的(如规范资产存货合同数据模板、增加退费及耗材准入复核等),在系统建设时针对管控内容,通过确定数据颗粒度、规范数据信息、权限设置等手段,实现业务管控精准有效。
3.2.2运营管理系统建设中后期
在实现院内系统数据互通后,挖掘数据潜力,以建设决策支持系统及数据中心为主,建设目的是针对国家关注的热点、外部监管的重点、院内管理的难点,为医院各项管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1)财务收支。通过院内各系统改造,逐步解决退费及耗材管理的问题。比如梳理原有退费流程,按照不同的退费项目及原因,在HIS中设置审批人及审批权限,并利用信息化手段简化退费手续,从而使退费流程更透明、更方便、更高效。又如在医疗服务价格与耗材准入管理上,设置收费准入复核人,并联通物资管理系统与HIS中的相关耗材信息,将HIS中可收费耗材的品种、数量、规格型号与物资管理系统中的科室实际库存挂钩,实现“计费减库存”有效降低溢库风险。
(2)采购及合同管理。考虑到与预算管理及财务核算的关联性,需要增加合同管理功能建设,与采购管理系统对接,实现预算、采购、合同、核算的合同采购全流程管理;逐步理清工作流程和部门职责,清理合同主要部门(设备处、后勤保障部、信息中心的合同类型,按照各部门工作需求设定各类合同模板及关键信息,提取关键信息与预算管理及财务核算中的相关信息对接,自动获取预算数据及进度安排,及时进行会计处理。待合同管理功能完善并覆盖全院所有经济合同后,联通现有采购系统与运营管理系统中的合同管理系统,实现经济事项从预算申报、采购、合同签订到付款、会计核算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3)资产及存货管理。在规范流程及完善信息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资产使用情况及经济效益。例如对大型设备,利用HIS中该设备的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数据、物资管理系统中该设备的购置成本及预期使用寿命数据,综合考虑其他支出(如人员薪酬、维修保养等),开展设备经济效益分析,考量其购置及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挖掘设备潜力,并以此作为设备更新及购置预算审批的依据。
4 思考
4.1重视内部控制意识的培养
内部控制不是口号,也不是医院领导的专属工作,更不只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内部控制建设牵头部门在转发、宣讲文件制度的同时,要经常组织相关科室及部门开展座谈、调研等活动,帮助他们查找风险、理顺流程、提高效率。同时,要着重培养各临床科室及职能部门在经济业务活动中的内部控制意识,尤其是培养中层干部和关键岗位人员的风险判定及应对能力。
4.2打通数据壁垒,建设数据中心
公立医院目前在用的业务系统及管理系统种类繁多且分期分批建设,存在基础信息不一致的问题。因此,要梳理、规范院内现有信息系统的基础档案资料,实现院内数据口径、标准的统一。在打通数据壁垒的同时,建设数据中心,提取运营管理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及筛选分析,为内部控制评价及考核提供准确的依据。
4.3持续推进运营管理系统建设
运营管理系统建设应随着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开展、医保支付手段的多元化等客观形势变化而进行调整、完善、更新。例如针对医保付费方式的变革,开展多维度、多层次的成本核算,精准反映各病种、各项目的成本及费用,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控费方法。又如,要积极推行互联网医疗、自助挂号、手机支付、电子发票等举措,减少患者排队等待及接触时间,并建设对账平台保证收入及时准确入账。另外,针对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及医院内部提质增效的管理需求,通过数据中心建设,提取各业务系统及管理系统有价值的数据,对医院的资源配置进行合理性分析和有效性考核,从而实现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的提升。